清醒的人最痛苦在知乎话题“精神病人家属是什么样一种体验”下面,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便是这一句——清醒的人,或许是更痛苦的那个。 有人饱...
我们看电影时, 比起那些为了表面和谐而隐藏自己的时刻,一个人流露出真实性格的时刻更吸引我们。这时候人物变得立体生动,我们也更理解这个人的意图。即便这个意图是恶的,也有“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这么一说。 回到现实里,我想起一个朋友小A,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老好人”朋友,他愿意无偿给大家提供情绪价值:“别多想了”、“多喝热水”、“你很棒的”。即使你对他不满,他也总是笑脸相迎。问题在于。
踢猫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转移。 在人们感受到来自于体内的愤怒情绪的时候,会倾向于将这种不好的情绪转移出去,最好是可以转移到身边可控的人或动物身上,不至于自己遭受二次伤害。 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轻易对一个人发脾气,但是,人们的情绪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近翻看了一本书,日本人五百田达成、樱场江利子写的《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里面几章的标题很有意思,“谈不了恋爱都怪老妈?”“结不了...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儿童的情绪调节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情绪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强。1)独立性日益增强: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开始...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向我抱怨,她说自己上一年级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前几天甚至因为老师惩罚他不给他糖果而大...
但如果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并不能关注到,孩子在还没有能力独自承担的时候,如果独自面对和承担那些疼痛,孩子的心灵就由于过度承担而导致发育停滞,停留在那个可以依赖父母、让妈妈给吹吹来减轻疼痛的年龄,以至于虽然成年了,但还以为自己没有长大,还需要依赖父母来给自己分担那些其实自己已经可以独自承担的挫折或者困难带来的痛苦的感觉。所以很多人成年以后,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身体的某个部位却会长期疼痛,用这种
在早期寻找关爱的过程中,孩子第一次展现了与生俱来的社会感,他开始寻求接近成年人的机会。 儿童的爱总是指向别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指向自己的身体。 在这个时期,社会感早已牢牢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只有在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压力下,社会感才会离他而去。 社会感将伴随人的一生,有时它会被改变、掩盖或压制,有时会得到增强和扩大,直到它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家庭,而且影响他的家族、他的民族,最后影响
当然,让女儿毫无牵挂地离开母亲,那是不可能的。和母亲分离,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无论此前她多么坚决,多么义无反顾,可是真正迈出离开的那步时仍然是无比纠结的。 这纠结在于一方面,我们必须离开母亲,真正长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情不自禁地贪恋她所代表的爱与安全。
我工作的群体包括儿童和家庭,工作中看得到代际间的创伤是如此深刻深远地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着这些家族里的创伤和自己的童年创伤,比如适应困难,行为问题,情绪调节困难,情绪发展停滞,甚至是各种各样的DSM- V里的诊断。西方的科学给这些表达加以一种病理化的分类与描述,但其实它们都是每个人对自己祖辈和自己的痛苦经历和记忆的一种表达。我们民族里应该没有一个人是不被代际间的创伤和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