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绝症,父母这些行为会压垮孩子心理健康(下)
更新时间:2022-08-29 10:17:44
编辑:管理员
浏览:692
心理学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五类,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也叫冷漠型、专制型以及不一致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简单说有爱有规则,在爱的基础上跟孩子建立规则,孩子更容易遵守,也更容易保持下去。因为他的很多情绪,他的很多需要会被无条件地接纳,但是在规则的前提下,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无条件满足。溺爱型:给予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但是却没有任何的限制使得他所有的需要都会变成立即满足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没有办法建立任何习惯,因为所有习惯的核心要素都是规则。譬如说在帮助孩子吃饭的时候,告诉他不准看电视,那溺爱的孩子可能就只要能吃饭,看就看吧。但是根本就没有想孩子看电视的过程中,其实是大大的阻挠了他在吃饭。所以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吃饭就是家长一口一口喂出去的,很大了可能还自己不会吃饭。冷漠型/专制型:家长有规则,但没有爱。就是一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只有说家长需要孩子做什么,希望孩子做什么,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必须做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他就会受到惩罚,父母就会表现的失望或者生气,会认为孩子伤了家长的的心。这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因为这些习惯是在家长的的威逼利诱下养成的,一旦离开,他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在家里边表现特别好,一出去就跟变了人一样。忽视型:最可怕的教养方式,既没有爱,又没有规则,完全的忽视型。这种完全会让孩子真的没有办法有任何的认知,他们对所有的生活的认知也没有,对所有学习的认知也没有,对所有行为的认知也没有,不知道什么是对或者是错,这是非常可怕的。不一致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今天的规则是这样的,明天的规则是那样的,永远没有办法形成习惯。习惯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反复重复的行为动作,而这种行为动作是减少了他的很多认知资源,他直接就可以去做这件事情,就像我们习惯了骑自行车,我们根本就不用考虑怎么上车、蹬车,就可以驾轻就熟。他每次都去思考,他先迈哪个腿,先怎么蹬这个轮子,怎么扶起自行车的话,他就需要耗费他的很多认知资源。所谓的认知资源就是我们的智力成本,比如说注意力、记忆力、思考方式,语言表达,都可能都需要重新去思考。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在完成一件事情上,他可能需要的时间就会更多。第二个影响因素:给孩子建立的规则太死板,没有弹性。有的时候孩子越小,家长的规则是越有弹性的。比如孩子要睡觉了,但是他还要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很多本了,你也口干舌燥了,你真的不想再跟他读了。这时候他就哭,然后你就跟他犟,你说我就不跟你读,说好了就该睡觉了,结果发现你们俩在床上僵持了一个小时,孩子最后哭着睡觉,你也是一脸的糟糕睡觉。其实我认为没必要,这个小小的规则是可以稍微灵活的调整一下,建议你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那么喜欢读书特别高兴,但是我们说好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你又那么想读书,所以我们选择一个稍微短一点的故事,可以在一分钟之内讲完的,所以要么我选一本,要么妈妈躺下来跟你讲一个一分钟的故事。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孩子听故事的欲望,同时也在很短的时间控制了这个事情的发展,这也是规则。因此规则要有灵活性和弹性,规则不是死的,而且规则不是不能改变的。有时候妈妈会说,那这种规则总是多变,会不会让孩子不会再去坚持规则,不会再去坚持习惯。要知道习惯的建立它有个过程,很多研究是 21 天,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更长,应该是 66 天到 90 天,这是伦敦大学的一个心理研究发现的。那这种很长时间里头的习惯是需要做一些微调的,那家长确定了一个很重要的状态,比如说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够看电视玩游戏,或者干别的事情;孩子睡觉前,需要有 10 到 15 分钟的时间是可以在亲子共读的,那这些习惯都可以慢慢地去建立。还有些习惯可能不容易,比如说孩子上厕所的习惯,养成卫生的习惯,讲礼貌分享的习惯,这些都是在一个长长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为他会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调整,所以家长的规则也需要变化,千万不要认为说我一旦建立了这个规则,我就再不变化了。规则要有弹性,而且是可以去商量的,尤其是等到孩子 3 岁以上,你需要跟孩子商量共同制定规则。很多时候家长建立了一个习惯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在破坏习惯。例如,爸爸跟孩子说,吃饭的时候不准看电视,不准看书,然后爸爸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就是各种这样的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你都可以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当孩子 3 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语言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他一定会质问你,为什么你可以,我不能。这时候你要么就是说,我比你大,所以我就行。那这个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说,等我长大了,我就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其实这种状况下的习惯的建立就是不稳定的,它是很容易摇晃,很容易被放弃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一旦我们确定了这种习惯,我们要坚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生我女儿以后,孩子几点睡,我就几点睡,我到现在晚上都从来不熬夜。九点多钟上床跟他们讲故事,洗漱,最后躺在床上说会悄悄话,十点前他们睡,我也就睡了。每天早上我会早早地起来,然后他们每天醒来都会看见我已经早早起来,开始准备这个,准备那个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早睡早起。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曾经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专门用一章论述过,女人越强势,丈夫会很有压力、夫妻不和谐、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几率高,因为丈夫在你这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寻找安慰。近些年,我们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孩子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 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 “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 现在的母亲,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往往抑郁的改变是需要除药物之外,很多因素改变的前提,如果仅仅是只把改变的任务寄托在药物身上是不现实也不彻底的,最关键除了药物之外,还要做到寻找产生问题根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一点点产生变化的出路,过程或许艰难,但值得期待,抑郁症的成长如此,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